我国翻译行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我国翻译行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返回上一页

01语言服务行业面临的机遇

当前,中国语言服务业发展面临有利条件。我国正在从语言服务大国不断迈向语言服务强国,语言服务发展呈现出良好的增长势头。
权威统计显示,2020年全球语言服务行业市值约达到475~484亿美元,2021年在516~529亿美元之间,预计2022年将进一步增长至548~577亿美元之间。
其中,欧盟国家的语言服务业产值约占全球的49%,美国约占39%。根据中国译协2020年报告的统计数据,2020年中国8928家在营语言服务企业的产值约为61亿美元(366亿元人民币),约占全球语言服务市场总产值的12%。

全球语言服务贸易竞争力指数测算显示,2021年,欧盟的语言服务贸易竞争力为3.6,美国为2.9,中国为2.5,亚洲为0.9,我国的语言服务贸易竞争力得到较大提升,中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都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迫切地需要发展与之相匹配的语言服务业。
根据产业预测,到2025年,我国进出口贸易额将达到90572亿美元,体量是2015年的2.29倍,需要的语言服务体量约是2015年的3.14倍,达到8861.14亿左右的产业规模。我国按照过去23年语言服务自身发展的规律和趋势,到2025年产业规模大约可达10363.8亿元,比对外贸易对语言服务产业规模的需求高16.96%。

02语言服务行业面临的挑战

 中国语言服务行业结构呈现中小企业基数非常大,大型企业较少,超大型头部企业凤毛麟角。2020年,我国注册资本在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数量占比为0.9%,营业收入贡献率为14.42%。大型企业数量不多,总营业收入在市场总体占比少,体现在注册资本500万-1000万元的企业数量占比1.82%,营业收入贡献率为5.83%。中小企业最多,规模小,总营业收入占市场总体很大,注册资本低于500万元的企业数量占比为97.27%,营业收入贡献率为79.76%。市场缺少规模大、竞争力强的语言服务提供商,亟需行业整合与重组。

 中国语言市场高度分散,大多数语言服务企业雇佣的员工数量少,面临多重挑战。人工智能快速发展、企业并购增加、客户需求改变,内容量迅速增长、交付时间缩短、语言种类需求增多、汇率变化影响财务收入、客户施加的价格压力等。企业的资本化程度不够,利润额不高,现金流较弱。市场缺少优势品牌,产业特色不明显。在精密制造、知识产权等垂直领域缺少规模较大的语言服务商或专业团队,高度分散的行业结构需要理性发展和资源整合。

3  有专家指出,我国语言服务市场低价竞争严重,市场信息不对称导致逆向选择严重。语言服务客户缺乏公开有效的信息渠道,无法鉴别语言产品和服务质量,导致一部分优质优价的语言服务企业被排除在市场之外,导致劣质语言服务产品驱逐优质语言服务产品的现象出现。市场上充斥着大量劣质翻译产品,翻译价格普遍偏低,大量业务水平低下的译员活跃在业界,需要高质量翻译服务的客户找不到合格的译员。另外,我国语言服务企业拓展海外市场也同样存在信息不同步、不透明、不对称的问题。

 数字化转型给我国语言服务企业带来了诸多挑战。许多传统的中小翻译企业缺少技术投入和技术迭代,依然采用传统的翻译公司业务模式,与全球各地公司多语言、多种类的方式生成大量数字文本、数字内容、音视频等数据服务相比,形成鲜明对照。企业对人工智能、机器翻译、大数据技术,以及其他语言信息处理技术和语言智能科技创新投入仍存在较大缺口,无法满足日益增多的数字化语言服务需求,无法在全球市场上获得更多业务,数字化语言服务能力偏弱。

 语言服务企业的合规与监管问题不容忽视。语言服务贸易必须关注合规问题,即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内容须符合当地法律法规,并确保来自供应链与客户的业绩数据等信息的安全。但目前能够帮助企业顺利开展海外合规和监管业务、保护知识产权、维护语言大数据安全的数据平台还没有建立起来。

 高层次和职业化的语言服务人才短缺。调查显示,我国高校翻译本科和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TI)毕业生还不能满足语言服务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能够胜任本地化服务、技术写作与传播、机器翻译、翻译项目管理等语言服务业相关岗位的学生为数不多。高校语言服务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设置亟需改革与调整,为数字语言服务贸易、本地化服务、新媒体国际传播、跨语言技术写作、机器译后编辑、应急语言服务等领域培养合格人才是高校外语类专业新文科建设的重点。高校要思考如何加大实训和实践教学要求,提高人才的语言服务素养和实操能力培养,缩短从院校学习到任职岗位的距离。
语言服务应坚持服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坚持服务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程中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
(作者:北京语言大学国际语言服务研究院首席教授、博士生导师 王立非)

Comments are closed.